
為了幫助香港創科中小企政府推出多項基金,惟部分基金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改變申請門檻、批核金額,拒批後又因為政府職員在家工作關係,申請難以跟進。有創科公司申請基金,申請失敗原因又莫名其妙,直到現在仍不知道那個環節出錯。
為了幫助香港創科中小企政府推出多項基金,惟部分基金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改變申請門檻、批核金額,拒批後又因為政府職員在家工作(WFH)關係,申請難以跟進。有創科公司申請基金,申請失敗原因又莫名其妙,直到現在仍不知道那個環節出錯,更直言。
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推出的「研究員計劃」前稱實習研究員計劃,鼓勵大學畢業生投身創科行業培育更多創科人才,申請公司可同時聘用最多兩名研究員並由政府補貼,每月最高津貼 21,000 港元,為期半年。計劃後來與「博士專才庫」整合成「研究人才庫」。
高樂生活科技行政總裁鄧肇霆(Billy)說:「改變資助架構有很多可能因素,例如用更嚴謹程序防止申請人濫用政府資源。但改完又改會令正常申請者頗為尷尬,我們在 2019 年 11 月和2020 年 1 月分別請人、申請基金,結果是有一個不獲批核,直到現在都不知道原因。」
鄧肇霆指出,資助計劃的批核標準雖然清晰,但部分條件不切實際:「例如我們研發人工智能(AI)應用,必須收集資料,每日做訓練AI模型,但申條款列寫明重複和修改工作不被視為研究項目,所謂研究人才的定義狹窄。」
鄧肇霆進一步解釋,申請該項基金分成兩種做法,第一是員工入職後 3 個月內申請,另一個則是在人員未入職前申請,他直言後者雖然對公司更有保障,但不切實際,當今市場人才流動快,間間公司都在搶人,公司慢人一步便拖住研發進度甚至業務發展,且求職者亦不可能等待 3 個月至半年,靜候政府審批結果少才應聘。
他說:「新冠肺炎疫情下在申請上有很多令人疑惑之處,例如明明是電子申請卻要郵寄實體資料,被駁回申請後想上訴,過程又見不到負責人。」
資助計劃改革,除了申請門檻有變,資助金額也有提升,本來是好事,但有政府職員曾致電鄧肇霆 ,問為何不因應津貼增加提高員工薪金,他反問基金每半年才結算、批核金額,公司又有個案在透明度不足下被駁回,公司又哪有足夠現金流支薪?他說:「疫下我也明白很多員工要在家工作(WFH),但如果打電話、電郵都找不到人解答疑問,透明度又不足,申請失敗我們這些中小企又可以做些甚麼呢?」